這是幾篇經典短文文章:湊合的人生,未必不精彩。
經典短文文章(一)
“完美和精彩”是所有人相同的追求。
對于“完美和精彩”,各人的定義和理解可能千差萬別。億萬富翁、諾貝爾獎獲得者、總統、元帥畢竟是少數,進得了哈佛、清華的也不會很多。是不是只有這樣才算“完美和精彩”,還得打個大大的問號。
對于“完美和精彩”追求的形式,也是各有不同,有人是大張旗鼓轟轟烈烈,有人是踏踏實實默默無聞,其實也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。
完美和精彩只是我們的目標,而實現此目標的整個過程可能不總是很完美、很精彩的。在一般情況下要達到理想的彼岸,往往要做出不少的湊合和將就,要做出不少的放棄和犧牲,甚至還會經歷不少的坎坷和失敗。
而本人一貫主張的是:
完美就是拒絕平庸,精彩就是臭美不斷。
聽天命,常順心,盡人事,無遺憾。
隨風隨雨隨機遇,穩扎穩打穩心態。
經典短文文章(二)
高考這一關過去了,填志愿這一關也過去?墒钦嬲目简灛F在才來,一本線上的你,落入了被調劑,或者落入了“二本”。
與其雙手發抖地去接受“不甚理想”的錄取通知書,還不是挺起胸直著腰去迎接!
XX他平時成績一向比我差,可是他這次竟然考得比我好。試卷面前是人人平等的,即使是運氣,也是不能重新來過的(重新來,賭的仍然是運氣),你何不“隨運而行”接受呢?
YY高考成績比我低了2分,卻去了一本的AAA大學,這是政策作弄人,政策是不是合理?現在討論也沒有用,希望你心里不會不平衡!
二本的什么學校也不要多考慮了,學校不理想或者專業不理想、甚至二者均不理想,都是有可能的!
理想抑或不理想是沒有絕對標準的。有人腦子里只有清華、北大,那么浙大、復旦、交大就是很不理想;有人腦子里只有清華、北大、浙大、復旦、交大,那么華東理工就屬于很不理想;有人腦子里只有一本院校,那么二本就算很不理想。
但是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人會覺得,浙大、復旦、交大的錄取通知書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;也有不少人會覺得,華東理工能把錄取通知書寄給我,我立馬就去報到;還有一部分人連“三本的錄取通知書”也只能是夢想。
我一直說“有努力,就有一切”、“讀個二本又如何?”、“進了清華、哈佛又怎么樣”。
名校誠可貴,
專業更重要,
若為成才故,
二者皆可拋。
以上的話,我決不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上說的,我已經用這些觀點培養了我們家里兒輩一代人,現在正在用這些同樣的觀點影響我們家里孫輩一代人。
復讀班招生藝術廣告是“耽誤一年,贏得一生”,不吃虧占便宜,或吃小虧而占大便宜,是人人向往的!暗⒄`一年,贏得一生”當然值!
但是,你接受“落入了被調劑,或者落入了‘二本’”,沒“耽誤一年”是不是就“失去了一生”?對此,我表示懷疑。
然而,“耽誤了一年,沒有贏得一生”的例子實在不少,比例實在不低。那當然是你自己的原因了,怪不了誰。發復讀廣告者不可能為任何人耽誤了一年的青春埋單。
在我看來,沒“耽誤一年”而能“贏得了比別人多一年的一生”似乎更值。這當然也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原因了,靠不了誰。
總之,全是自己的原因,所以說廣告絕對是騙人的。
經典短文文章(三)
在2002年(退休)之前的10多年時間里,我曾經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近30位院士。他們應邀到我校(或附近的學校)作關于“人生”、“奮斗”、“成功”等主題報告,除了我剛好排有上課任務或者講座內容太專業外,我基本上一場都不拉下全部認真聆聽了(包括多次是趕到上交大、上醫大去聽的)。
院士們的有關觀點,不但感動了學生,也深深地感動了我。按照本人的接受理解,我再進行歸納整理和發揮,灌輸給更多的學生——1989~1998間我有機會做了十年的教師代表,在學校的新生開學典禮上給新生講話,我一不夸贊我們的學校,二不吹噓我們的老師,就是跟新生講院士們說的“今天我們要努力”。
院士——絕對都是人中之杰,都是精中之英,都是貨真價實的“鴻鵠”?墒亲屓穗y于置信的是他們全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“牛人”,他們的“人之初”竟然不是滿懷“鴻鵠”之志的“丑小鴨”(有人毫不隱瞞自己讀小學時不僅沒跳過級,還留過兩次級),他們稱自己的人生軌跡不過是充滿活力的“布朗運動”。
沒有聽說過他們中誰是高考狀元(也許他們不愿意談),他們雖然現在都在名校、名研究所工作,可是他們中多數要么不是出身于名門望族(名牌大學),要么不是就讀于熱門專業。
當年(多數是上世紀50年代)考大學時,有人不是以第一志愿錄取的,有人不是在第一批錄取的,甚至有人還是以“備取生”(在正式錄取名單中,當有人在規定時間內沒能準時報到的情況下,產生了空缺的名額后,才可能轉為正式錄取的考生稱為“備取生”)的“通知書”進大學的。
他們中很多人從讀書到工作、從草根到精英,一帆風順的似乎不是很多。相反倒有不少院士在答復學生提問時,都談到過同一個話題“將就湊合讀大學,人生未必不精彩”。
論學校,大家認為一個成功者與學校和導師是很有關系的。但是歸根結底的關鍵還是在于成功者本人勤奮努力的因素。
論專業,大家認為專業思想、專業感情不是進校門之前就有的,是可以在讀書期間、工作期間,通過逐漸培養產生而不斷加深的。相反,進校門之前就有的那個只能稱作為“專業幻想”,還得看幻想如何面對現實,不是所有的幻想都能成為現實。
而這些院士中有不少人剛進校時,不知道自己學的究竟是什么。他們有的不知道什么叫“鑄造”、他們有的為普通的“焊接”也有“學問”能成為大學的一個專業而感到驚奇,(更多經典文章www.arcadipienza.com)他們中有喜歡機械的去搞了地質、有天文愛好者卻去研究了空氣動力學、有喜歡數學的去學了水利、有想做醫生的去讀了林業。
他們坦言自己就讀的學校不是自己原先理想中的大學,所讀的冷門專業也不是自己選的,但是努力了,成功了。
不是說“冷門專業就一定特別容易出人才”,但是基礎比較好的人如果不全去擠那幾個熱門專業,而去選讀某一個冷門專業,那么脫穎而出的機率相對就會非常大。
他們認為高中畢業的年輕人,在專業方向上有很大的可塑性,不應該過分強調“專業思想”的“個性化”,不應該把自己的專業方向定得死死的。在大學里選修課不要限于與本專業相關的,能夠理工交錯、文理交錯更好。
大學四年里公共基礎一定要扎實,專業面一定要寬。畢業后公共基礎知識是不可能再補了,而專業新知識卻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有效地學習掌握。專業方向只能在工作后不斷摸索中確定,改行跳槽也是很正常。
一個人首先要能夠適應社會、適應環境,才可能生存下去、才可能求得進一步的發展。所以,不僅在選學校與挑專業上要學會湊合和將就,就是在將來的應聘就業上也要學會湊合和將就。人生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,但是每一步的基本目標就是要靠湊合和將就來實現的。
他們要大家去調查統計一下,有多少院士現在從事的專業就是考大學前設定好的專業?
記得有一個院士在談到關于專業思想的“穩定性”問題時,有過一句曾經引起大家極大爭議的名言:“先談戀愛后結婚的夫妻”并不一定比“先結婚后談戀愛的夫妻”更“天長地久”。
經典短文文章(四)
以上這些話,是我長期以來和我校大一新生座談對話的內容(1989~1998大一新生開學典禮我與學生交流的內容)。
我們學校是一所還可算入流的、很不錯的學校,考入我們學校的學生也是很優秀的學生。但是就是因為如此,其中有不少學生因高考成績與清華、北大、浙大、復旦、交大擦肩而過,而無可奈何地選擇了我們的學校。當他們進入了我校后,對學校、對專業的感情總不是很深。這就是所謂的“身在‘華營’心在‘X’”,這種情況在實行“平行志愿”的今年,可能會更為嚴重。
院士的報告是很讓人感動的,但不是經常有的,而我們的灌輸與提醒應該是連續的。
1992年我們的校長在給高等數學競賽獲獎者發獎時說:“有人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瞧不起自己的學校(華東理工)和老師。老實說,你們有什么了不起的呢?你們和你們的龔老師、還有我,大家大致上都是屬于門當戶對的。你們到這里來讀書,不會是很委屈你們的”。
我一直以來所感覺到的事實說明:一年半年學習后,大多數學生(不是所有人)已經有了“華理情結”;三年四年后,很多學生腦海里“華理情結”的烙印就更加清晰了(我是反對“名校情結”,我們華東理工不能算是名次很靠前的,如果哪個高三學生有“華理情結”應該不能算是“名校情結”的吧,玩笑,呵呵)。
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:
只要身上有電,到哪里都能擦出火花。